1. 首页 > 智能交通

戴一凡博士:智能网联人才培养的三点创新对策 戴一仁简介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5-03-28
摘要:智能化、网联化等新技术为我国汽车产业带来了全新机遇。,戴一凡博士:智能网联人才培养的三点创新对策 戴一仁简介

 

  智能化、网联化等新技术为我国汽车产业带来了最新机遇。但人才缺乏依然是中国汽车行业“最大的瓶颈和痛点”。

  汽车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怎样通过改变人才培养体系,来激活新型汽车人才,将是决定我国汽车产业前途命运的核心。

 

  日前,在北京亦庄举办的第六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CICV 2024)上,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智能网联中心主任戴一凡博士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新型人才培养的行为,给出了三点创造对策。

 

 

  戴一凡 博士

  观 点

  “第一是在很多创造的领域需要新型人才。”戴一凡博士认为,智能网联汽车需要大量的测试,因而需要专业的测试人才。目前现状是这类人才极度缺乏,很多都是进到企业以后再培养,还有人工智能环境感知的算法、车辆的决策、运动控制等等特别多的新的领域,都需要创造型的人才。

  “第二是人才培养方法需要创造。”目前,智能网联领域它的技术进步、技术迭代太快了,快到很多从高校出来的本科生或者职业院校教学体系里出来的学生,学到的物品和实际应用中也许完全是两套体系。另外,智能网联的交叉性又太强,从传统的汽车机械到电子到信息化、通信,几乎全部领域都在交叉。

  虽然智能网联进步速度飞快且交叉性强,但戴一凡博士认为高校的人才培养也不能完全以“应用性”为顶尖标准。“高校的教学来还是应该以能力培养和方式培养为主,只要把能力培养好把方式训练好,有科学的研究方式,天然后面上手会很快。”

  “第三创造是人才运用玩法上的创造。”大家今天整个社会都在共享化,有共享单车,慢慢开始有共享汽车,以后自动驾驶的共享汽车,那一个终极的共享。那么人才能不能共享呢?

  戴一凡博士表示:“大家大家都说缺人才,共享人才其实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化解缺人才的痛点。”对于企业而言,人才在这一段时刻很需要,然而也许过一段时刻就会有一定的闲置情形。企业包括高校之间能不能够建立起特别好的人才流通机制?技术型人才是不是能建立起这一种共享的机制?这是可以探讨的。

  实际上,2011年成立的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国内先进汽车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级人才的培养。“大家自己定位是介于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大家是人才的需求方,清研车联板块也在做汽车人才的培养。”

 

 

  在论坛的小编觉得,戴一凡博士也提出了人才培养和教学的核心。“产业永远在变化,技术永远是在迭代,然而人才培养的核心一定是两个,那就是解析难题的方式和化解难题的能力。”

  “我觉得无论高校教学还是高职院校的教学这是核心,我觉得把握了这个培养出来的人无论在啥子岗位上,他一定能够快速的适应。而如果人才培养没有抓住这个的话,就算现在培养出来一个可以马上上手,然而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以后进步,你的岗位很有也许被机器取代。”戴一凡博士拓展资料道。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