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进入“刷脸执法”时代 深圳地铁刷脸进站
对于聪明城市建设而言,城市交通是其核心组成部分,而对于城市交通而言,交通难题中除了“堵”便是安全难题最受到大众的关注。据数据统计,在每年的交通事故中,有53%的致人死亡交通事故是由行人和非机动车在马路上的闯红灯不当行为而引起,“中国式过马路”已成为交通安全的主要杀手其中一个。
一直以来,大家都在倡导文明出行,我国对此更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缘故,除了行人的不自觉外,还在于缺乏科技手段对乱象进行遏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视频监控等诸多安防领域的迅速落地,“安防黑科技”在治理行人及非机动车马路乱象,推动智能交通进步上发挥着无与伦比的影响。
深圳开始“刷脸”执法时代
4月23日,深圳市开始启用 “刷脸”执法电子警察,将开展一周的过渡宣传,5月1日起正式执法。此次深圳交警试点推出的首批“刷脸”执法设备共计40套,主要针对行人及非机动车,快递、外卖等“独特行业人群”和“失驾”人群执法。截止至23日下午17时,全市共抓拍交通违法行为169宗,其中属独特行业人群的交通违法106宗。据说明,目前该套体系仅在部分路口实现,未来将会扩大到整个深圳及更多人群交通违法行为识别。
违法行为被抓拍后,深圳交警后台数据将迅速进行对比,快速锁定违法人及联系方法,并将信息通知当事人。收到信息后,当事人若对自身交通违法行为无任何异议,可通过星级用户服务网上处理违法,而对于有异议的,当事人亦可前往深圳交警机动训练大队窗口查看图片及申诉。而针对民众较为关心的隐私难题,民警表示,“刷脸”执法有专门的管理体系,并不是讲违法信息给社会公开,只有在当事人有异议的情况下才会查看相关违法信息。
深圳的交通执法建设之路
此次的“刷脸”执法电子警察和之前火爆各大社交平台的“智能行人闯红灯取证体系”相类似,都是深圳城市聪明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国首批聪明城市标杆市其中一个,深圳一直致力于运用高科技手段化解城市进步中的交通乱象。电子警察方面,从1997年第一台设备的投入到第壹个视频执法、第一台车牌识别的实战应用,再到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开始“刷脸”执法试点,深圳交警在完善执法手段中不断进行着智能化技术的寻觅。而在现在3月8日,深圳交警更是启动了“深圳聪明交通一期”工程,力争逐步完成全市道路交通监控设施“全覆盖、全高清、全联网、全智能”。
面对马路乱象,各地有何举措
面对城市化经过所带来的交通管理难题,合理利用新科技对马路乱象进行智能化管理已是大势所趋。近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治理职业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深化科技应用,推广不礼让抓拍体系,试用闯红灯抓拍警示设备。同时,标准各地对全部路口路段进行综合排查,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合理增设行人过街设施,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优化交通信号灯,科学应用右转专用信号、行人二次过街、请求式按钮等控制方法,有效均衡行人、非机动车过街和机动车通行需求。除深圳外,安防技术在各地的交通管理中又有何举措?
郑州:增设不礼让抓拍设备
据了解,近年来郑州交警已开展过多次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整治行动。在未来,郑州交警将投入更多的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自动抓拍设备,覆盖重点路段、路口,并在高峰时段和重点路段,将警力部署到路口和斑马线。在部署设备的同时增加礼让行人标语,增设斑马线夜间发光警示设施,确保最大程度保障行人安全。
武汉:首个可视化抓拍体系公开了
通过配置可视化礼让行人视频监控体系,驾驶员在通过人行横道时能够实时了解车辆是否礼让行人,如果没有,车牌号码和视频图像将会实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该体系仍处于调试阶段,交警仅对对违规车辆进行宣传及警示影响。在抓拍的精确度调试提高后将对未礼让行人的车辆进行摄录取证。
南京:配置行人闯红灯抓拍体系
从去年8月10号起,南京洪武路淮海路路口和中山路珠江路路口便配备两处行人闯红灯抓拍体系。行人闯红灯将通过视频采集和人脸捕获并将数据送入人脸信息综合应用体系,实现人脸动态比对、实时预警等功能。除了这些之后,路口前端还会配置显示信息大屏,实时公开当事人闯红灯的特写照片,配合语音提示、声音威慑,警告、爆料交通违法行为。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对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的路权划分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伴随着各地交警部门对智能化安防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行人在斑马线上的安全将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拓展资料
聪明城市建设的加深离不开对道路交通的有效整理,交通拥堵和安全难题一直是城市进一步进步的阻力。通过运用智能化安防科技纠正道路违规现象正成为行业动向,这也为众多的安防企业提供了新的商机。未来随着聪明城市的深入进步,安防科技将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