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轨交”:上海布局“情商地铁”前沿技术 轨交图 上海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昨天公开。其中提出,综合推进和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相适应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和超前布局,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推动新型基础设施赋能和支撑经济社会进步。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alt="" src="http://www.2025china.cn/resupload/00000000000000000019/013001/1612172223017_1.png" width=450 align=center>
▲在轨交18号线列车车头,乘客用手机拍照,概括轨道风景。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昨天公开。其中提出,综合推进和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相适应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和超前布局,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推动新型基础设施赋能和支撑经济社会进步。
事实上,这几年来,“聪明”成为上海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抓手。比如新开通的上海地铁15号线,乘客不仅在车头能看景、车厢内能充电,还能在站台显示屏下方看到马上到站列车每节车厢的拥挤度,既便于乘客避开人多的车厢,也有利于地铁运行中均衡客流。这只是智能站台在现实中的应用成果其中一个。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alt="" src="http://www.2025china.cn/resupload/00000000000000000019/013001/1612172242369_1.jpg" width=450 align=center>
记者获悉,上海市轨道交通无人驾驶列控体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面内容简称“研究中心”)前天公开了首批10个“AI+轨道交通”聪明场景。
01 展示AI在聪明轨道交通领域应用的未来蓝图
据悉,研究中心是以卡斯柯为依托主体,联合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企业、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等单位共同组建的科研实体,围绕以“全自动无人驾驶”为代表的“聪明地铁”决定因素技术和应用展开前沿技术研究。
作为在全球人工智能大会现场签约的上海市36个人工智能重大产业项目其中一个,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 “AI+轨道交通”领域的研究,并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和轨道交通行业的创造融合。
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专家、卡斯柯技术总监汪小勇说明,此次是研究中心第一次公开“AI+轨道交通”聪明场景,包括智能运控(智能巡道、智能避障、智能边界防护、智能水患防护),智能车站(智能安检、智能站厅、智能站台、智能清客)和智能化验证和培训(智能培训中心、智能实验平台)三大类型10个聪明轨道交通场景,展示了AI在聪明轨道交通领域应用的未来蓝图。
02 “聪明地铁”将更多关注客流顺畅和出行服务便捷
“比如,在智能站台场景下,可通过大数据监测车厢和站台的客流,进行拥挤度解析和预警,规划并引导客流,控制列车的满载率和站台的客流密度。”汪小勇表示,“一旦遇到火灾之类的应急情况,车站的通风、广播、闸机等一系列设备能产生联动,方便以更快速度疏散乘客。”除了这些之后,智能安检则可通过AI智能筛查、危险物品和违禁品识别、人物比对等手段,对也许出现的公共卫生和安全隐患难题作出精准识别。
为保证全自动无人驾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研究中心还设有城市轨道交通体系集成实验室,对无人驾驶体系各专业之间的接口、体系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对无人驾驶运营场景进行研究和验证,保障了工程质量。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聪明地铁”将更多地关注客流的顺畅和出行服务的便捷,在为乘客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高效、更舒适的出行服务的同时,进步政府管理和行业运营效率,从而真正做到“为乘客服务”,从根本上提高大众的获取感和快乐感。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