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能交通解决城市拥堵 浅谈智能交通
未来,或许仅需按下壹个按钮,无人驾驶公共太阳能汽车就可以安全到达目的地;汽车运行路线是经过城市大脑计算出来的,不会堵车,也省去了停车的烦恼……大众对于未来交通的设想,从来没有停止过。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alt="" src="http://www.2025china.cn/resupload/00000000000000000019/013001/1515567864881_1.jpg" align=center>
日前,中国公路学会和高德地图共同发起成立了“未来交通和城市计算联合实验室”,首批建设项目同时落地,为城市交通难题提出可行性化解方法。首批入驻的5位相关领域顶尖科学家及其团队将针对交通和城市进步难题开展创造性研究,共同推动未来交通和城市计算的科研提高,让大众看到了未来智能交通的曙光。
未来交通啥子样?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翁孟勇认为,“未来交通一定是多维度的。只有不断‘升维’,才能为化解城市交通出行难题提供更好支持”。成立联合实验室有利于促进运用大数据以及云计算化解交通出行难题。
业界专家表示,未来交通要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和快捷化,建设有弹性的交通设施是进步路线。以无人驾驶为例,清华大学戴姆勒可持续交通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萌表示,要真正实现安全自动驾驶,不能仅凭单一的汽车高科技,应将汽车融合在完整的交通体系中,保证在混合交通流情况下,能够通过各种技术总和实现安全、高效运行。操作表明,聪明驾驶的攻关,制约影响不在车上,突破口在路上,在于基础设施一端。
“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检测、信号控制、设备采集信息等,由此实现道路和路口层次的全息感知。”李萌说,从研究角度来看,应包括3个层次:首先通过海量信息采集,构建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解析;再将结局传递给车辆,通过AR、VR提供警示,实现车路结合的聪明驾驶。
针对大家关心的城市拥堵难题,中国公路学会交通进步研究中心主任徐丽告知记者,他们已为联合实验室的研究职业制定了五年规划:远期目标是为实现交通强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近期目标先从化解城市拥堵着手,以基础数据为依托,为城市交通“体检”,逐步形成从“个体最优”到“体系最优”,从小体系最优到大体系最优的智能化交通化解方法,形成城市交通调度智能中心。
以在杭州成功实施的交通大脑为例,该项目利用交通大数据,可以快速准确发现城市异常拥堵位置,并通过互联网技术主动将拥堵信息推送给交警,有效加快了交警出警速度。数据显示,及时出警可将事故造成的异常拥堵时长缩短20%、将平均车速进步35%。
高德地图副总裁董振宁表示,高德将和产业界、科研界一起努力,以海量大数据为基础,研究计算未来城市技术,探寻未来交通,改变交通行业现状。
然而,实现聪明驾驶并非未来交通的终点。建设部城市交通“畅通工程”专家组副组长、民族智能交通运输体系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教授杨晓光认为,未来交通已经并非传统交通方法、交通工具的变化,而是交通服务玩法的彻底改变。
实际上,交通运输体系关联着人类社会的诸多进步,直接助力聪明城市。杨晓光认为,一座城市的交通体系完全可以在计算机中推演,这不仅对智能计算提出极高标准,还涉及过硬的专业领会力和把握能力。以往的交通运输体系决策大都不尽科学,如今,借助丰盛的大数据,大家可以实现全息感知真正全球,在未来预测、战略推演等方面,都可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主动管理、主动控制、主动服务。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城市交通体系仍面临5大难点:时变、非线路、不连续、不可测、不可控。为此,中山大学教授余志提出了智能交通体系IDPS(I是基础设施,D是数据,P是平台,S是服务体系)体系框架。他认为,“这个框架必须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完备的数据采集,构造聪明的计算平台,才能提供弹性化的信息化服务”。
专家预测,未来聪明交通将实现车路联网及协同:传统交通信号灯或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车辆自身运动制度来调整交通流,实现智能交通。而这背后需要强大的计算、人工智能和丰盛的大数据资源来支撑。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