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国企直通车|中国中车孙永才:奋力当好国家科技进步、产业更新的强大“动力源” 国有企业两会是指哪两会?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国资报告》记者在两会现场独家访谈国资国企代表委员,围绕立足“国之大者”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切实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更好发挥科技创造、产业控制、安全支撑影响展开深入探讨。于10日公开《中国中车孙永才:奋力当好民族科技提高、产业更新的强大“动力源”》专访报道。
奋力当好民族科技提高、产业更新的强大“动力源”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
2024年12月29日,CR450动车组样车在京公开。样车试验时速450公里,运营时速400公里。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但对于以CR450为代表的高速动车组而言,之因此跑得快,得益于多个分散动力源的同时做功。其中,8节编组的CR450就有4个动力源。
作为CR450动车组成功取得重大突破的主要推手,中国中车正是推动中国经济进步、科技提高、产业更新的无数个动力源之中,地位和影响特别突出的壹个。
CR450动车组样车
“202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形势,中国中车顺势而为、逆势而上,收入利润均创历史顶尖,质量效率显著提高,高质量进步态势进一步巩固。除了这些之后,科技创造成果连连,深化改革再获突破,品牌形象广受赞誉,党建引领坚韧有力。”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对《国资报告》记者表示,在党中央的坚韧领导下,在国务院国资委的关心指导下,过去的一年,中国中车给党和民族交出了一份亮点十足的答卷。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视察中国中车十周年,也是中国中车成立十周年。孙永才表示,站在最新起点上,中国中车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更好履行“三个职责”,发挥“三个影响”,当好“三个排头兵”,坚决不移推动高质量进步,再创壹个非凡十年。
开门红预示全年红。根据财务快报,现在1月,中国中车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显著增长。“特别是,政府职业报告释放出了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我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中车进步必将行稳致远。”面给未来,孙永才信心十足。
《国资报告》:政府职业报告提出,预计现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应该说,实现这一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用劲的同时,也需要市场主体加倍努力。作为民族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中国中车现在将怎样通过扩大有效投资,助力经济进步?
孙永才: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中车将牢牢把握“服务民族战略、推动高质量进步”这一主线,聚焦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双赛道双集群”产业格局,贯彻“五个价格”理念,安排产业影响大、支撑影响强、辐射带动广的项目,推动中车高质量进步的同时,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回稳给好的经过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影响。
具体来说,一要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具有基础支撑影响、具有较大正给外溢效应的产业领域投入。2025年,中国中车力争战新产业投资占比达到75%,进一步助推中车构建“双赛道双集群”产业格局,更好实现“一核两商一流”战略定位。大家将加力推进中低压功率器件产业化建设项目、新能源乘用车电驱体系及决定因素部件制造基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百大工程项目、戚墅堰所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传动体系产业提高能力建设项目,中低压功率组件产能建设项目等产业焕新行动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实施。
二要夯实轨道交通主业根基,加快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级化进步,不断给产业链价格链高级攀升,增强产业链主导控制能力。大家将支持中车四方股份企业、中车长客股份企业、中车唐山企业、中车株机企业、中车株洲所企业等企业推进民族科技重点项目、创造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民族重大攻关工程项目,突破芯片等决定因素核心技术,提高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将以这些优势企业为重点实施数字化企业、数字化车间、智能化生产线建设,打造一批代表性的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形成可复制、可平移、可推广的中车特色产业数字化化解方法。将通过匈塞高铁等“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输出中国方法。
雅万高铁动车组
三要优化投资结构和布局,坚定做到总书记有指示,党中央有号令,国资委有部署,中车有行动。大家将坚定落实京津冀协同进步、长江经济带进步、长三角一体化进步、东北综合振兴、雄安新区建设等民族重大战略,以投资推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境外投资重点支持墨西哥、巴西等新兴市场,推动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全方位“走出去”。
《国资报告》:项目投资质量是企业高质量进步的重要基础。在积极扩大投资的同时,中国中车怎样把控投资质量?
孙永才:多年来,中国中车始终高度关注投资质量,将“质量优先、效益为本”贯穿投资全生活周期,通过“三道防线”筑牢风险管控体系,避免为了投资而投资。
一是前端精准筛选,严把入口关。投资之前要进行战略对标,投资路线要和民族战略及国资委考核标准深度契合,并纳入中车“双赛道双集群”战略框架。例如,株洲所创造实验平台建设工程、中车四方智汇港融合创造研发中心等项目,均服务于轨道交通核心装备更新和数智化转型。同时,重大项目投资前,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专项风险评估,如境外重大项目通过多维度论证,明确各类风险类别,并制定防控措施。
二是中端动态管控,强化经过监督。首先要分级管理,建立“总部-子企业-项目”三级管控机制,制定全局性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标准,对重大项目实施穿透式监管,通过定期调度会和专项现场督导相结合,掌握投资进度和风险动态。其次要数智化赋能,依托数智化平台实现投资数据实时监测,对异常指标(如现金流波动、进度偏差)触发预警,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三是后端闭环评价,释放持续动能。首先要全覆盖后评价,2025年将对30家一级子企业112个项目开展后评价,覆盖轨道交通、风电、半导体等领域,重点评估投资回报率、战略价格和社会效益等。其次要强化职责落实,通过签订重大投资项目职责书,建立常态化投资项目职责制考核机制,对出现经过不规范、效益不达标的投资项目,在年度绩效考核中扣分,加强对子企业的业务监管和督导,促进投资项目预期目标达成,切实提高投资监管水平和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新型智能重载电力机车
小编认为啊,中国中车集团将以“战略定力”把握投资路线,以“体系思考”提高质量效益,既做民族经济进步的“压舱石”,更做高质量进步的“排头兵”,为加快建设全球一流中车、服务“制造强国”战略贡献更大力量。
《国资报告》:自主创造是中国中车立身之本。2024年,中国在自主创造方面突破不断,特别是CR450动车组样车公开引发了全球关注。在无论兄弟们看来,CR450研发的经过中,中国中车有哪些成功经验?这对中国中车战新产业进步乃至其他企业,有哪些启示?
孙永才:CR450动车组是民族创造驱动进步战略的生动操作,是我国科技创造和高级装备制造实力的综合展现,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对于推动我国铁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造引领铁路新质生产力进步,建设现代化铁路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回顾整个研制经过,我认为主要有四方面成功经验:
第一,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灵魂指引和激励下,中车集团始终坚持“四个面给”,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立足国铁集团需求端牵引影响,依托铁路科技创造联盟和民族重大课题,围绕前沿高地,实施产业链创造引领工程,整合中车内外部创造资源,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创造联合体协同攻关玩法,以打造“CR450精品工程”为目标,成立职业专班,统筹指导和体系推进CR450科技创造工程。
第二,始终把服务民族战略摆在首位,坚决不移走自主创造之路。在国务院国资委、民族铁路局、国铁集团等民族有关部委和单位领导下,中车集团以市场导给和技术进步需求为牵引,围绕四大顶层指标,综合开展了体系性创造,实现了五大创造突破(顶层指标创造突破、设计理念创造突破、决定因素技术创造突破、智能技术综合更新、绿色低碳环境友好),有力彰显了中国灵魂、中国价格、中国速度、中国力量。
第三,大力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灵魂,挺起交通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钢铁脊梁。创造之道,惟在得人。CR450的研制经过始终聚焦人才这一推动高质量进步的“决定因素变量”,坚持依托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培养和锻造人才,更好地发挥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影响,为科技创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四,切实发挥产业链融通带动影响,以正给研发实现高质量创造。CR450动车组的运营速度、制动距离、能耗指标、噪声指标,都达到全球领先水平,而且运营速度达到400公里/小时,相关技术已经进入无人区。大家坚持科学程序开展正给设计,充分论证顶层指标,建立基于自主姿势产权的技术平台和标准体系,综合掌握动车组牵引、制动、网络、安全等体系决定因素技术和成套装备研制技术,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北斗、碳纤维等智能化技术应用。CR450动车组的成功研制,将进一步推动中车上下游1.8万余家主要供应商、6900余家核心供应商“创造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打造高铁技术进步新格局,持续释放高铁网红利。
CR450的研发成功是多方面努力的结局,也将带来多方面的引领示范效应。对于内部的战新产业和其他企业而言,大家认为有三点值得关注。
一是要坚持“四个面给”,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和效能。企业在制定进步战略时,应敏锐捕捉民族战略路线,将自身业务和民族战略紧密结合,以民族需求为导给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创造。
二是创造体制机制,持续加强科技投入和技术积累。创造是企业进步的核心动力,持续投入是保持创造能力的决定因素。企业应加大在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加强创造平台和试验平台建设,保障创造资源的配置。
三是敢于采用新玩法、寻觅无人区,持续推进自主创造。自主创造是中国中车的立身之本,CR450通过部件换装试验寻觅研制技术参数和边界条件,为技术创造闯出了新路。在此经过中构建了完善的创造体系,形成了新的创造合力,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创造提供了保障。
《国资报告》:国务院国资委高度重视布局“第二曲线”。应该说,在这方面,中国中车布局早、进步快。不过整体来看,中国中车布局的相关产业均处于白热化竞争之中,在无论兄弟们看来,怎样才能在相关产业占据更大的竞争优势?
孙永才:中国中车“第二曲线”的主要业务集中在清洁能源装备领域。面对白热化竞争,中车将通过下面内容策略占据更大竞争优势:
一是强化技术创造和技术平移。依托轨道交通领域积累的电力电子、控制算法等核心技术,给新能源产业进行技术平移。例如,将轨道交通的电机技术应用于风电领域,实现风力发电机市场占有率第一。
中国中车“凌风号”风电机组
二是推进共链共建和全链协同。中车按照“技术同源、体系融通、产业共链”思路,将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建设一体化推进,融合中车在两条产业链的优势强项。强化从轨道交通到清洁能源、从整机到部件的产业共链引领保障能力。如在风电产业上,中车打造了从核心器件到决定因素部件再到风电整机的全产业链生态圈,依托产业链深度整合实现技术突破,有效降低研发及制造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是推动协调整合和战略统筹。为了进一步增强中车在战新产业方面的市场竞争力,中车加强总部的统筹协调。比如,在创造方面,组建了启航新能源企业,化解了内部新能源领域不同市场主体重复研发的难题;在战略规划上,出台了中车子企业业务管理办法,加强上下之间布局构想的有效互动,避免无序扩张。同时,加强了同类产品的专业化整合。
四是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中车深入把握“双百行动”“科改示范”等改革契机,进一步深化“优、平、简、去、活”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有效激发企业活力。例如优化考核机制,在考核方面有战新业务的企业设定专项条款,有效激发企业进步“第二曲线”业务的信心和活力。
《国资报告》:前不久横空出世的DeepSeek引起了广泛关注,多家央企已公布本地化部署规划。我注意到,中国中车已经携手中国电信,成功打造了高级装备制造业行业大模型。这一大模型将在哪里些场景中发挥影响?
孙永才:中国中车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首批“AI+”行动单位中唯一的装备制造业企业。2024年底,中车集团已经围绕业务全流程、管理全覆盖、客户全周期、产业全领域、行业全生态,端到端贯穿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和创造链,打造了面给高级装备制造业的中车“斫轮”大模型。依托于此,大家聚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制造业核心价格流,首批打造了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智能化仿真、产线作业流智能模拟解析、标准地铁核心部件故障检测和预测性维护等13个场景,实现体系仿真效率跃迁,生产制造作业玩法深度优化,产品故障识别精准度提高。
2025年,中国中车携手中国电信攻克全尺寸DeepSeek大模型的深度集成应用难点,成为首批在全栈式国内化智算平台及算力底座上本地化部署的企业其中一个。目前,该产品已经集成到中车通、PLM等核心应用体系。在此基础上,中车已经公开了“数智铁路”“聪明城轨”“聪明能源”“数智产业”四大产业方法,“聪明企业”“智能产品”“智能技术”“智能平台”“智能底座”五大平台方法,综合赋能22个路线、106个业务、369个场景。
(来源:中车时代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