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观点:“十四五”我国新能源汽车中端市场崛起途径 赛迪集团
今年以来,以特斯拉和五菱宏光为代表的高端和低端市场产品几乎垄断了新能源汽车热销品牌的市场份额,中端市场亟待寻求突破。赛迪研究院规划研究所认为,“十四五”时期,应当从细分领域、充电配套和售后服务三方面探索新能源汽车中端市场的崛起路径。
一、新能源汽车中端市场亟待崛起
从中等收入群体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趋势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中端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抽样权重推算,2018年我国中等收入家庭约为2亿户,覆盖6亿人左右,中等收入家庭的比例由2010年的16.2%上升至2018年的46.5%。随着国家层面愈发重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且分阶段推进共同富裕,“十四五”期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无疑会进一步扩充。
从销量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中端产品表现低迷,热销榜单中仅有一家中端市场品牌。2021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统计数据显示,五菱宏光MINI与特斯拉MODEL销量分别达到15.7万辆和13.2万辆,在新能源汽车(纯电动)销量前10榜单中,两家车企占比分别达32.9%和27.6%。
二、新能源汽车中端市场低迷原因分析
新能源汽车中端市场产品保值率低,消费者多持观望态度。高端市场产品保值率较高,低端市场产品基本不考虑保值率,中端市场产品保值率相对较低,且中端市场消费群体最关注保值率。对传统燃油车的中端品牌而言,其保值率相对较好。
充电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无法有效解决续航问题。要使新能源汽车续航得以保障,就必须做好充电配套设施建设。具体来看,高端市场车企已在充电配套设施领域提前布局。
售后服务不够健全,无法消除用户消费顾虑。新能源汽车高端市场产品在售后服务,尤其在涉及成本较高的动力电池方面,体系相对健全,用户黏性较强;低端市场产品售后服务的用户期望值相对较低,不是关注重点。
三、几点建议
“十四五”期间,随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碳达峰碳中和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大量替代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中端市场产品潜在需求巨大。为了充分用好潜在市场,提升产品市场认可度,实现新能源汽车中端市场崛起,应着力从 聚焦细分领域、完善充电配套、健全售后服务三方面下功夫。
聚焦细分领域,做好中端品牌产品市场挖掘。企业除了继续巩固和做好原有私人乘用车市场外,还要聚焦出租车、共享汽车、自动驾驶物流车和接驳车等中端市场细分领域,并进行市场拓展。
完善充电配套,推动新能源汽车中端市场产品使用安全便捷。对于充电配套设施建设,要围绕充电桩布局、兼容和充电效率,加强政府顶层规划,引导企业合作,共同推动解决现阶段充电难题。
用好传统车企基础和规模优势,不断健全和完善新能源汽车中端市场售后服务体系。新能源汽车中端市场产品多出自传 统车企,比如上汽、北汽、广汽、吉利和比亚迪等企业,其深 耕汽车领域多年,基础雄厚,具有显著的基础和规模优势。
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