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销量暴涨的背后 智能音箱销量暴跌
近年来国内智能音箱进步迅猛,目前已进入到高速增长阶段。
奥维云网2024年上半年智能音箱市场规模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1556万台,同比增长233%;销售额30.1亿元,同比增长149%。
智能音箱凭借便利性和交互性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而潜在的信息安全难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现在4月,亚马逊Echo、谷歌Home、苹果Homepod被曝出会偷偷记录用户的语音。11月,两名研究人员成功运用黑客手段入侵了亚马逊新鲜款的智能音箱。
智能音箱市场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安全难题不断露出,便利和隐私怎样两全?
智能音箱潜在的信息安全难题
国内智能音箱进步历史不过两年,而亚马逊早在2024年就推出了首款音箱产品Echo,搭载Alexa语音识别体系。2024年,谷歌推出搭载了Assistant的Google Home,自此Alexa和Assistant 一度成为了美国脱口秀主持人调侃的对象,人工智能成为了“网络红人”。
中国有句俗语“人红是非多”,用来形容国际红人Alexa和Assistant也不为过。
2024年4月,彭博社披露,亚马逊雇佣了大量员工对智能音箱设备进行实时“监听”,即使产品的语音助手并未被激活,用户的私密对话仍然会被设备记录。而谷歌也同样被指出存在这样的难题。
目前智能语音产品还远不能达到能够像人类一样去思索和领会的水平,而语音识别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前期数据导入进行“思考库”的建设。
记者了解到,语音识别开发企业会通过人工进行大量的语音录入,从内容、语调到语种涵盖的内容特别广泛。
很显然,前期开发用到的“数据库”相比人类大脑的容量还远远不够。因此产品方才会雇佣员工,在用户运用产品时,通过收集用户的对话来扩充“语音数据库”,用以优化产品。
新闻一出,事件迅速发酵,各大科技企业纷纷出面表示,已经在功能上进行了提高。
目前,亚马逊Alexa增加了隐私选项,允许用户通过该选项来关掉同享语音记录的功能,而谷歌则是完全暂停了对Assistant音频的人工转录。
这次事件促使产品方从功能上进行完善,然而来自于第三方的“攻击”却从未停止过对亚马逊Echo的“试炼”。
智能产品怎样保护用户隐私?
2024年,企鹅Blade团队仅用了26秒就黑掉了亚马逊Echo。
现在11月,Pwn2Own黑客大赛上,两名安全研究人员成功入侵新鲜的亚马逊带屏音箱——Amazon Echo Show 5,还因此获取了6万美元的奖金。
给大家生活带来便利的智能产品何故这么容易被攻破?
赛迪顾问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顶级解析师邹德宝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用户在运用智能音箱产品前,首先要通过终端在网上进行个人信息录入,运用中产品会记录下人声转换为电波上传平台进行处理,任何人能够攻克平台就能攻克录入的声音。
就国内的情况来说,智能产品在整体体系顶层设计上的监控力度不够,缺乏合理的权威监控体系进行管制。配置方法和传播途径等安全级别还不够,这是全部产品方都会面临的通用难题。
邹德宝认为,目前智能终端产品的再造和重塑需要通过前期典型案例导入,对产品进行小范围的监理和管控。例如导入区块链机制,进行多次安全加密,防火墙的级别和次数要足够高。
全球范围内,智能音箱的产品形态已经不再局限在传统音箱上,“屏幕型”音箱逐渐成为市场新宠。音箱上搭载的摄像头将语音识别提高到影像识别的层面上,那么从功能设计上来讲,又该怎样做到保护用户隐私?
以华为推出的聪明屏电视产品为例,屏幕上配备的摄像头具有升降功能,用户如果不需要运用是可以选择关闭不用的。
从硬件方面来看,长虹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展华益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另一种也许,可以利用传感器来尝试实现摄像头的一部分功能。传感器可以感知到人和物品的轮廓,然而并不会反映出清晰的人像,这样的设计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
“难题出现并不一个消极的情形,全部新兴产品一定要经过长时刻的试错,最终筛选出相对来说的最优方法。”邹德宝对记者说道。
(转载)